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武汉地铁规划图-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交通图-武汉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走过80余年的斑驳变迁,从曾经古色悠悠的音像资料馆到当下技术炫酷的视听博物馆,伴随政策引领、技术迭代、价值拓展,广播电视等视听业态如何传承红色精神内涵,把握时代脉搏,探寻行业发展创新路径。

  在传媒领域不断变革的当下,以智能视听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通过创新、跨界、融合,不断衍生新的价值,赋予传统行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内生动力。近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首场预热活动——广播电视志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从音像资料馆到视听博物馆”主题,从史志、博物馆、行业畅想三大部分展开讨论交流。论坛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北京音像资料馆)、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协办。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历史长河里,红色广电已经成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红色广播和人民广播是在对敌斗争中形成的红色广电基因,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表示,这种“骨子里”的红色基因要求严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工作纪律,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百年党史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红色广电82年奋斗史的主题就是不断巩固党的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祝燕南说,红色广电精神传承至今,史实更加丰富,并自始至终用主动精神推动广电事业发展。

  从音像资料到视听博物馆建设,推动了地方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在数字化背景之下,从地方志角度来看,“广播电视志”编写工作如何开展?在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副主任张恒彬看来,地方志是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存史、咨政、育人”的功能,从对历史与后人负责的角度来说,加强对地方志历史资料的收集,也是未来数字建设的重要资料支撑。

  论坛期间,《北京志·广播电视志》参与编者、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刘书峰结合亲身经历,分享了对于编纂地方志的理解和思考,并从“回归”“拓展”“传承”三方面提出重要建议。他认为,地方志的编纂是社会记忆或行业集体记忆被创造、被修正、被记录的过程,应该对成果和过程给予同等重视。“不管是书籍本身,还是期间的制作过程,都具有非常好的正面意义。”

  在刘书峰看来,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既应该关注结果和过程,还应该审视地方志在建构地方记忆过程中凝聚专业理念和精神方面的功能,比如,怎么凝聚广播电视人的身份认同。

  “在中国广播电视百年历史进程中,北京广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进行北京广播电视志等历史研究,在理论上、学术上和实践上,非常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从客观性方面来说,广播电视研究以事实、图片、数据和实物为基础;从全面性方面来说,广播电视研究史料要丰富,需提前做好策划;从创新性方面来说,广播电视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价值挖掘的延伸,为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博物馆是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为一体的重要载体。传媒博物馆是目前国内首家集传媒文物保护、传媒历史研究,传媒文化传播、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科技展示和传媒艺术交流为一体的国家级传媒类综合性博物馆。

  “从国际博物馆发展来看,引导社会力量促进博物馆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渠道,这也是高校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在中国传媒博物馆副馆长吴志勇看来,未来,传媒博物馆将会更加积极地发挥国家科普教育和高校博物馆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传媒文物保护、传媒学术研究、传媒文化交流、传媒艺术交流,成为文博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中心,更好地服务教育行业国家战略实际需要,逐步构建起国家级传媒历史文化艺术展示平台。

  他还提到,一方面,故事化、研究性、体验性、群落化、特色化、休闲性等是今后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随着技术发展,智慧化成为博物馆建设或者研究中的重要方向,还需多从顶层设计上去考量。

  隨著北京8K超高清視頻産業建設持續推進,8K超高清技術創新、內容制作、設備研發、場景構建和服務承載等産業鏈各環節渠道顯著發展。北京新視聽發展中心(北京音像資料館)主任孫峰虎分享了北京8K藝術館的規劃設想,8K藝術館通過保護性利用恒親王府建設,充分發揮古建築的曆史價值。在保護王府建築基礎上,設置8K視聽體驗區、8K超高清作品庫,以及智慧廣電和數字視頻發展脈絡展。

  “恒親王府作爲北京市保存較爲完整的古建築,在此基礎上建設行業博物館,這也是文博發展的一個方向。”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畢建宇也建議,古建築遺存博物館的核心價值是原狀保護,這就要求在對文物的使用上,需要結合使用狀態和使用方式,充分考慮文物的承载和承受能力。在具体建设方面,他建议,通过打造交互式、沉浸式的博物馆,让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历史与新技术的融合魅力。

  在论坛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畅想中国视听博物馆建设,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角度共同探讨技术引领下视听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中广电设计院副院长潘国林认为,中国视听博物馆建设除满足上述定义外,还应体现首都的定位和属性,并能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视听博物馆要打造科技中心和研究中心,具备存储、资料查阅和科普等功能。

  疫情给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带来巨大冲击,也迫使博物馆行业对未来的发展路线及时进行调整与改变。潘国林建议,后疫情时代,视听博物馆要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和大众相结合、展示与体验相结合。视听既实又虚,它属于传媒的一个部分,但不能完全替代传媒。文化要为视听技术和手段赋能,产生自己的内核,避免成为产业链上的附庸。5G正在助力智慧视听行业释放更大势能,未来,可以融合元宇宙、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借助数字经济机遇,加快视听博物馆数字化。

  “希望把中国视听博物馆打造成以体验科技艺术为核心,在技术内容、生态链等方面布局的体验式融合博物馆。”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佳臻提出,视听博物馆可以通过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相互链接,运用更先进的视听设备,融入元宇宙的虚拟人、动捕系统、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消费者打造沉浸式的虚拟空间,坐观天地星辰,感受视听之美。

  同时,消除不同展示区的壁垒,布局展览、体验、活动和商业区域,为整个场馆做足够的留白,便于参展内容的流动与更新,紧跟新兴消费者需求,打破常规、拓宽视听的边界。

  “比如,商业区域,主要是联动新零售和服务业,像餐吧、水吧、书店等主题,拉动博物馆衍生品消费,促进博物馆优质内容更替和外界参观者交互的良性循环。”李佳臻说,在满足顾客定制化消费需求和观感体验的同时,拉动博物馆周边文创收益,带动企业市场发展。

  新技术赋能视听产业新场景,视听产业也要通过公共服务满足视听文化新需求。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对新视听公共服务提出了两项重点活动,一个是“视听零距离”,另一个是视听小站建设。其中,2021年开展的“北京视听零距离”新视听公共服务活动,探索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公共服务的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视听美好生活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要;视听小站的建设是公共服务和新视听“零距离”的重要承载物,视听博物馆以建设视听小站旗舰店作为视听小站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

  “视听博物馆要从传统封闭式的场所变为引导观众积极体验的空间,主动适应群众需求,用丰富的资源提供更多服务。”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科技处处长秦旭东对此深有感触。

  ● 【一图读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电子证照下载及纸质证照申领流程

  ● 【一图读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关于部分行政许可中注销事项办理的实施办法》

  ●如何快速办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H5办事指南告诉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