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武汉地铁规划图-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交通图-武汉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近日,我国北方多地气温突破40℃,让许多人“热到怀疑人生”,应该会有人想到那句“我热得像高压锅里炖排骨”吧!事实上,被“炙烤”的不只我国,还有全球,“环球同此凉热”并非虚言。

  据美联社,印度官员当地时间6月18日称,在过去几天,该国人口最多的两个邦已有至少96人因高温而死亡。印度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北方邦巴利亚区18日最高气温已经达到43℃,比正常温度高出5℃。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的到来,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地球正走向“未知领域”。

  此前,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是2016年,而本月的气温记录显示,2023年的气温可能接近2016年。欧盟地球观测计划——哥白尼计划的数据显示,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9日,当时全球平均气温为16.7℃,仅比2016年8月13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低0.1℃。

  除气候变化导致目前1.3℃的升温外,特定的变暖条件迭加,使得温度记录屡创新高。几个月来,科学家一直警告说,由于世界各地一系列的海洋热浪,海面温度一直处于历史新高。6月11日,北大西洋的温度达到最高点——22.7℃,比2010年6月的最高记录还要高0.5℃。

  在哥白尼计划成员Samantha Burgess看来,大气动力学变化导致信风减弱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在北大西洋,风力减弱可能减少了从撒哈拉吹来的灰尘数量,而这些灰尘通常能够帮助海洋降温。

  “海洋温度和空气温度在一年中的这个时间段飙升令人惊讶。迄今观察到的情况表明,2023年可能是最热的5年之一。”Burgess说,“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温暖’的海洋,而且空气温度也即将打破记录。我们正处于未知领域。”

  同样是厄尔尼诺加上气候变化,但今年与2016年的高温表现却截然不同。2016年,气温峰值集中出现在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2023年,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多个地区都出现了高温天气。

  近几个月来,人们越来越担心南极海冰减少,因为今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仅为179万平方公里,创下历史上海冰面积最小记录。尽管随着冬季来临,海冰正在缓慢增加,但是面积仍远低于平均水平,增长速度也比以往慢得多。

  过去两年,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发生了不少破记录的高温热浪事件,比如2021年夏季,北美西海岸多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打破了历史记录,波特兰地区在6月30日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6.7℃。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地区的最高温度更飙升到49.5℃。而北美的热浪,源自一口“高压锅”。

  啥样的高压锅威力这么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导致中国高温热浪的罪魁祸首,而北美的超级热浪同样离不开高压——“热穹顶(heat dome)”。

  “热穹顶”是指高层大气热高压与附近低压形成了稳定的“Ω”形环流。它像个罩子一样把来自海洋的热空气罩住,靠近地面的空气被加热后试图上升,但由于高层是高气压,又被上层的高气压压回地面。

  由于高层气团的气压比低层的要小,假设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其在下降的过程中会被压缩,体积减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即“下沉绝热增温”)。如此循环反复,热穹顶内的空气温度越来越高,同时“Ω”形环流又阻止了外部冷空气的进入,妥妥变成一个巨大的“高压锅”,超级热浪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春在指出,“热穹顶”的形成与北极极涡的异常活动有关。极地的低压中心不断加强并向南移动,原本平直的西风带被挤压之后变形,高压自然地往北移动侵入北极地区,逐渐形成了“Ω”形环流。高压脊控制下一般盛行下沉气流,往往导致天气晴朗,温度升高。

  高压脊往往还伴随着向北的暖湿气流的输送。有研究指出,前一年冬季的拉尼娜事件可能有利于“热穹顶”的形成。前一年冬季西太平洋海温高于中东太平洋,这便会形成巨大的温度梯度和气压差,导致暖空气在西太平洋上空上升,在中东太平洋下沉。当风将暖空气向东输送时,急流向北移动,并将暖空气移向陆地,并在那里下沉,最终形成热穹顶。

  像高压锅一般的“热穹顶”,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持续时间长且异常炎热的天气状况,往往还伴随严重干旱,引发森林野火。当温度过高,农作物可能会“一命呜呼”。高温热浪别称“沉默的杀手”,其破坏力不容小觑。高温热浪不仅仅让人热到“变形”,还会加重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引起“热射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热穹顶还会破坏基础设施,电线可能因高温炙烤熔化损毁,道路也可能因此出现膨胀断裂的情况等。

  “热穹顶”经常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的西风带区域内,比如太平洋东部阿拉斯加地区、大西洋东部到欧洲西北部,在亚洲则经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区。“热穹顶”本质是西风带弯曲形成的高压脊,我国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去年6月我国北方的干热天气就是由西风带暖脊引起的,彼时河南河北多地出现了40℃以上高温。我国还会受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双重buff”的共同影响。去年7、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向西伸展,与伊朗高压打通,导致了我国南方异常炎热的天气。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地表温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增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2001-202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较1850-1900年升高了0.99(0.84-1.10)℃。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温度随着升高也不足为奇,未来北美西部发生类似热浪事件的概率将进一步升高。

  为什么在相似的“热穹顶”环流影响下,热浪强度快速增加?一方面,这与全球增暖这一背景态增温有关。另一方面,土壤湿度-温度正反馈过程对此也有贡献。

  历史记录表明,伴随热穹顶形环流的出现,同期土壤湿度显着偏低,说明在北美地区土壤湿度和环流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1990年代之后土壤湿度变得更干燥,对太阳辐射更敏感,也就是更多能量会通过感热的形式释放,导致类似的环流下热浪的强度更大。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国组织通过了《巴黎协定》,确定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

  围绕着不同温升阈值下的极端高温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预估研究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北美地区可能1年最多经历一次酷热,但增暖1.5℃时,发生类似2021年极端高温的频率可能变成1年2次,而增暖2℃和3℃时,夏季极端高温可能会接二连三发生。因此,如果将温度控制在1.5℃而不是2℃(3℃),将能避免约65%(92%)的类似极端高温频率的增加,同时也避免更多的人口暴露在高温热浪中。

  可见,控制全球温升水平是减少高温不利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毫无疑问,人类的影响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在评估报告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首次明确指出这一结论。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是我们能为守护全人类共同家园所能做出的微小贡献。

  6月16日晚,一名患者因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被送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体温高于42℃,被诊断为热射病。此后,患者很快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近7小时抢救后,于17日凌晨离世。“热射病即重度中暑,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70%至80%,但热射病通常不是突然发生的。”医生介绍,该患者在户外带娃活动回家后,曾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症状,但并没有及时采取调适措施,而是继续处于没有开空调的闷热、西晒房间内,直至“叫不醒”才被家人发现、送医,最终导致死亡。被称作“高温杀手”的热射病是一种什么病?该如何预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贺明轶提醒,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但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就是先兆中暑。首先要尽快离开高温、高湿、封闭的环境,然后到通风阴凉的地方;病情不太重的情况,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比如淡盐水、盐水或者含盐的清凉饮料;可以用冷毛巾擦拭降温,一部分病人症状能得到改善;家里可以备一些常温绿豆汤,也有解暑降温的效果。

  专家介绍,重症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其中以热射病最为凶险,伴有多器官损伤,病情严重者危及生命。热射病的突出特征是无汗、高热,并且神志模糊。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说,要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环境。目前,没有治疗热射病的特别药物。“如果发现病人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已经脑子不清楚,要将病人挪到阴凉下,把衣服解开,用温水凉水擦拭身体,或者用电风扇吹,及时送医。”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6月到9月是热射病高发的时段。

  朱华栋介绍,并非只有在户外作业的人员是高发人群,一直在室内也有可能“中招”。“在封闭的温度很高的环境,再加上一些老年人有些基础病,体温散热出现问题,会出现非劳力性热射病;此外,还有坐月子,夏天天气闷热再关着门窗,也容易发生热射病。”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