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日前,记者走进山西省晋中市东赵乡后沟村,古庙、古碑、古树、古宅一一映入眼帘,高低错落的土窑洞群、横竖堆迭的石墙垒,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之中。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基地”“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村”的后沟村,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距古村1公里处,一排排别墅与单元楼组成的新村依河而建。清晨村民从配备地暖、天然气的小别墅出发,步行至古村油坊揉捻传统麻油,或在研学基地指导豆腐手作,“住新村、业古村”已成为村民的日常。
一面是黄土农耕文明的厚重展示、一面是新农村建设的崭新成果,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村庄里,古村与新村相互映衬,这种华丽的蜕变让后沟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积极招商引资,全面推动后沟新村建设工程,累计建成了82套小别墅和32套单元楼,让村民搬进去,把古村腾出来。”后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利军介绍道,同时,配备了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水、电、暖、气一应俱全,村庄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过去住土窑洞,现在住小别墅,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吃水不用挑,做饭不烧火,出门就是小花园,家门口就能把钱赚。”提起搬进新村的生活变化,村民们脸上满是笑意。
为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后沟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推出智慧治理“三不出村”,增强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文化认同感。该村通过推行下沉式服务“零距离”,一站式服务“零跑腿”,滴灌式服务“零障碍”,切实提升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解决了村民办事慢、办事难的问题,实现了“办事不出村”;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让纠纷率大大下降,做到了“矛盾不出村”;依托后沟古村景区,村民开设农家乐,打造特色窑洞民宿,发展特色业态如窑洞咖啡,实现了“就业不出村”。
同时,后沟村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制定网格体系,推行积分管理制度。“村民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积分,在积分超市中兑换洗衣粉、洗衣液等。此举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民生和环境一举两得。”后沟村包村干部王嘉炜介绍道。
后沟村不仅沉淀着历史,也衔接着未来。在推动古村保护的同时,梳理文化脉络,在旅游开发中接续文化传承,如今的古村已蝶变为“后沟古村景区”。
后沟古村景区依托传统古建筑,引入多元主体,培育新兴业态,先后打造文昌阁、将军院等30余处景点,布局研学写生基地,还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回村入驻,弘扬非遗文化,常态化开展民俗表演、文艺展示、农耕体验等活动,持续扩大古村影响力,实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让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走出一条“文化为魂、旅游赋能”的乡村振兴之路。
“景区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再包括土地流转、村民自己开设农家乐等,多种方式让村民收入积少成多。”后沟古村景区党支部书记郭林深讲道,“村民收入从2019年的1.1万元到如今的1.6万至1.7万元,增收了5000至6000元。”
通过景区分红、土地流转、场地租赁、旅游服务等方式,村民的日子红火了起来。随着后沟村成功案例的推广,再加上村民自己运营抖音、小红书等账号吸引游客,后沟村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反哺带动着村里经济的向上向好发展。
“保护古村落必须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切实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根本出发点,也是衡量保护成果的根本标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教授介绍了后沟村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善,从世代居住的窑洞迁入了现代化住宅;二是农民综合素质显着提高,通过多元就业渠道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能力;三是村民通过技能培训增强了就业创业能力,开办农家乐、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保护了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