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于“一枝一叶”间读懂“人民至上”

时间:2025-08-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人民”二字重千钧。宏伟的发展目标,有着朴素的价值依归,归根结底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安徽往前赶,发展日新月异。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一项项改革举措,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真金白银,化作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同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也应属于每一个人。

  强化惠企政策支持,千方百计稳岗扩岗,支持重点群体,兜牢就业底线,让教育更公平、看病更方便、养老更安心、托幼更省心,解决好百姓家门口的环境问题,让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惠及全民......我省各地各部门以人民的幸福为出发点,关注民生需求,解决民众难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干,才能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增长和分配等关系,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山川秀美、生活和美,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朴素追求,是中华大地的温暖底色。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要常怀为民之心,大兴利民之举,聚焦群众“心上事”,答好百姓幸福卷。( 晋文婧)

  8月15日,在淮北市相山区政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入学“绿色通道”,为孩子报名的陈先生一家拿到了刚刚办理的产权证书。本报通讯员 李鑫 摄

  7月24日,在亳州市利辛县孙集镇许沟口村辣椒种植基地,党员干部和村民一起收获辣椒。 本报通讯员 刘勤利 纪静静 摄

  “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去设计教学。”近日,来自西南大学的荣维东教授受邀在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小学期课堂里,为师范生们深入剖析实战教学。

  自2023年起,安徽师范大学连续三年暑假开设暑期小学期课堂,从全国范围内精心选聘教学名师担任特聘教授,为师范生们全方位“充电补能”,全面强化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

  据统计,这些精心打造出来的“金牌师范生”,大部分毕业后都留在安徽,助力我省基础教育建设发展,尤其是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

  皖北地区承担了我省一半以上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任务。由于经济基础、历史环境等原因,皖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为此,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了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强化资源保障和政策供给,力促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提质。

  除了为当地培养、输送更多优秀师范毕业生,去年我省统筹省内非皖北地区、长三角、皖北内部优质资源,推动“强校+弱校”“强校+新校”“强校+乡村校”模式,为皖北地区培育优质学校112所、优质学位15万个。今年,又启动新一轮扩优,计划再帮扶皖北地区中小学校100所。

  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曾因学位紧张导致家长连夜排队报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为了让基础教育阶段学位供给更科学合理,我省去年还建立起基础教育学位预警调度机制,实行省、市、县三级预警,重点保障学位供给,去年新增热点中小学学位6.7万个。

  “我省出生人口2017年达到高点,出生率峰谷转换以及学龄人口局部积聚,给教育资源统筹带来巨大压力。基础教育学位预警调度机制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压力。”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以合肥市为例,该市通过建立覆盖“生源趋势、教育用地、经费投入、师资需求”的“四维”监测模型,2024年小学一年级实际招生人数和预测人数之间的误差率仅为0.25%。

  今年,我省还将把加强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建强县域普通高中摆在突出位置。从今年已完成的我省中考招生情况看,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3.8万个,全省平均普高录取比例可达67.5%。根据计划,到2027年,全省要新增普通高中学位20万个,实现各独立招生区域内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均不低于70%,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好上学”“上好学”需求,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本报记者 陈婉婉)

  “昨天下午才在乡卫生院开好处方,今天煎好的中药就快递到家,再也不用跑百把公里去县城抓药了,对老百姓来说太方便了!”金寨县沙河乡的王大妈足不出户就拿到金寨县中医医院煎好的中药,这得益于金寨县智慧共享中药房的建设。

  近年来,金寨县以“互联网+中医药”为切口,建成了“总药房+分中心”的模式,实现全县中药饮片统一采购、统一审方、统一调配、统一配送。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金寨县“互联网+”中医药事服务平台共计流转处方45126张,已完成代配159966剂,配送35329人次,代煎131969剂,有效破解了山区药品配送难题,既保障了药品质量,也降低了群众的用药成本。

  智慧共享中药房并非简单的“送药上门”,背后还有药监部门对药品全流程的严格监管。通过智能共享中药房管理系统,电子处方、调配、煎药、仓储、配送全程可追溯,确保中药饮片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质量可控。金寨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孙大国表示:“统一平台采购、同质化管理、标准化流程代煎,不仅让群众吃中药更便捷,也让中药质量有了更多保障。”

  同样受益于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建设这个“小切口”改革的,还有合肥市瑶海区铜陵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国预防接种门诊创优项目示范示教单位”,该中心通过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疫苗从冷链运输到接种终端全程温度监控与批次追溯,真正做到“每一支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孩子那么小,打疫苗安全吗?”面对一些家长的疑虑,该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主任钱朝敏说:“大家可以放心,疫苗安全是公共卫生的‘生命线’,药品监管部门对疫苗从出厂到接种全过程都可追溯,我们中心对疫苗的储存也实行24小时实时温控,市药监部门和疾控部门还经常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守护公众健康是大家共同努力在做的事。”

  省药监局以规范药房(库)建设为抓手,会同省卫健委、省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建设的通知》,配套制定《安徽省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标准(试行)》,落实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三年建设计划,推动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据悉,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60家一级医疗机构、701家乡镇卫生院、19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检查验收,用药安全环境及条件得到保障。

  从“足不出村”拿到煎好的中药,到购买的每一盒药都能扫码追溯,安徽省药监局正以规范药房(库)建设为支点,撬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让群众用药更安全、便捷、实惠。(本报记者 陶妍妍)

  “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的矿区,现在变成了公园,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我经常早上到这里来散散步。”在新开放的沿山休闲公园里,芜湖市繁昌区居民孙其进闲适地走着,他对家门口新添的这片绿地十分满意。

  作为繁昌人民体育公园休闲景观带的重要延伸,沿山休闲公园近日正式开放,为市民休闲纳凉再添绿色空间。彩色步道蜿蜒,各类运动场地齐备,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运动健身的绿色生活新去处。记者实地探访,亲身感受到这座由废弃矿山蝶变而成的体育公园的魅力,见证了其从“生态伤疤”向“生态公园”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繁昌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十多年持续治理,成功将峨山镇废弃矿山改造为集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繁昌人民体育公园。

  眼前这座依山而建的公园,树木葱茏,空气清新。然而,其前身却是一座因长期开采而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繁昌区以“绣花”功夫推进生态修复,通过削坡降坡、清除危岩、植被恢复等综合措施,让曾经的“生态包袱”焕发新生。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发现周边缺少一个规模化的群众休憩和运动场所,于是我们就总体规划布局,建设了这个体育公园,让附近老百姓有了更多体育锻炼和运动场所。”繁昌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汪峰介绍,自2021年以来,该区累计投入6200多万元,探索“生态+公园”模式,将废弃矿区打造成一座集“生态、文化、运动、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乐园。完善的运动设施配套,迅速在此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

  “我们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曾因采矿导致的废弃之地、污染之地打造成自然郊野运动公园,包括入口服务、户外健身、自然探索、运动场地等六大分区,满足各类人群的运动、休闲、社交需求,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繁昌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丁林表示,繁昌区将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工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让更多市民享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生活。

  “目前,根据市民反馈及管理维护情况,我们正结合城市周边规划建设,谋划项目的绿道延伸与景观提升工作,力求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丁林说。(本报通讯员 王鑫 朱海兵 本报记者 罗晓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