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歷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迎来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镜头对准钢铁洪流,笔尖记录精彩瞬间,人民网前方报道团队在天安门广场近距离报道此次盛会,见証歷史的回声与时代的强音交织共鸣。
2025年,意义非凡。从5月9日的莫斯科红场,到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我有幸亲歷了两次大型阅兵活动报道。
9月3日清晨,灯光反射在长安街的路面上,温暖而悠长。在天安门西侧临时观礼台,有一片金色区域,供媒体记者拍摄使用。这裡是同行们的工作台、用餐地、休息区,被大家亲切地称為广场上的“记者之家”。大家已经早早就位,调试设备。
纪念大会9时正式开始,我和来自海内外的媒体记者们站定各自点位,每一个人都进入了“战斗状态”:架起长枪短炮,“争先恐后”,隻為定格最精彩的歷史瞬间。
一声声口号响彻天空,一支支队伍气势如虹。同在媒体区的一名塞尔维亚记者对我说,这是他第二次在中国看阅兵,“上一次还是10年前,今天更加震撼!”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放飞和平鸽的环节,“我小时候经歷过战争。我特别羡慕中国人,也感谢中国為世界的和平做出努力。”
在胜利日阅兵现场,我真切感受到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各军兵种方队依次通过,装备方队的钢铁洪流气势磅礡,空中梯队的战机呼啸而过,展示出我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技实力。联合军乐团演奏的《鬆花江上》《保卫黄河》等曲目,更是让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这次阅兵,不仅是对歷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守护和平的希冀。我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这一伟大时刻,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自豪感。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莫斯科红场和天安门广场阅兵式的前方报道,更加深刻感受到铭记歷史、珍爱和平的重要意义。
当和平鸽与五顏六色的气球腾空而起,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框,我看到了和平的具象——它是无数先烈用生命与热血铸就。这一幕,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注脚,詮释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并向世界宣告:一个从苦难中崛起的民族,更深知和平的珍贵,更愿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这庄严的庆典,是对歷史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它凝聚着民族信念,也展现着大国担当。愿和平永驻,愿世界同行。
这已是我第二次参与抗战胜利纪念大会的报道。时隔十年,当我再次站在天安门广场时,更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在现场,我怀着敬意一次次按下快门,时而用长焦捕捉齐步走过天安门广场英姿颯爽的徒步方队,时而用广角拍摄首次亮相尽显军威的先进装备,力求用更為丰富的画面记录下纪念大会的每个精彩瞬间。
镜头凝固歷史,歷史昭示未来。作為一名摄影记者,能两次用镜头见証这样的重要时刻,我深感荣幸。这些影像不仅是纪念大会的记录,更是时代的印记——它们见証着我国国家强盛,军力强大,也承载着我们对歷史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今后,我还会带着相机继续前行,用影像记录中国的发展,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
作為一名记者,能够现场亲身参与纪念大会报道,可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次经歷。在现场,我被人民军队的整齐划一所震撼,也近距离感受到军队各式先进装备。
有机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阅兵这一重大时刻,是一名记者的荣幸,也是责任和使命。参与阅兵报道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段宝贵回忆,更是作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
凌晨,我抵达此次纪念大会报道的点位:广场南端正阳门礼炮区域。这个区域承担着整场活动的开场与结束。鸣放礼炮,不仅象征着国家的威严与庆典的肃穆,更承载着对80年前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先烈的深切告慰。在拍摄时,我努力全程记录下礼炮发射,以及礼炮手换弹、填弹的全过程。
在鸣放结束后,我到广场靠北的和平鸽放飞区域,拍摄了和平鸽放飞出笼的独家视角。八万羽和平鸽在距我不到两米的地方飞上天空,既带去了对国家富强的期许,也带去了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参加纪念大会报道,何其荣幸!作為站在高处的摄影记者,我把双机固定成一条直线,分别对应徒步方阵、装备梯队与全景,省去移动时间,把注意力用於观察光影变化。站在高处拍摄,虽然看不清人物表情,但却拥有纵深线条,与内场机位恰好互补。快门按下的一瞬,便為歷史摁下了永恆的注脚。
作為摄影记者,置身如此庄严的现场,是我职业生涯的闪耀徽章。这些影像并非单纯的拍照,而是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纪念着我们对沧桑过往的敬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今后,我仍将背着相机,步履不停,以光影為笔,记录祖国的奋进画卷,努力让世界透过镜头读懂中国。
红日升腾,其道大光。站在观礼台,我的目光被几位老兵吸引——他们胸前的勛章闪耀,承载着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记忆﹔目光坚定望向远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不远处,青年合唱团成员们唱起《鬆花江上》《保卫黄河》等歌曲,歌声中既有对那段艰苦岁月的缅怀,更有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广场另一侧,青年志愿者们仍在忙碌,或為观礼者指引方向,或认真整理物资,年轻的脸庞上满是活力与热忱。
这场阅兵不仅是对歷史的致敬,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从烽火岁月走来的老兵,到成长於新时代的青年,爱国的种子早已在血脉中扎根,化作跨越代际的信仰之光,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