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武汉地铁规划图-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交通图-武汉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就像只有稳定流量、庞大流域面积的大河才能养育众多人口一样,只有鱼产丰富、冰期短甚至常年不冻的海域,才能真正称之为“渔场”,鱼类资源一般的最多只能被叫作“鱼场”。

  大型渔场的海产资源异常丰富,这里的海产品不仅能够完美供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能够出口更远的地方,满足其他地区居民对海产品的需求。

  世界“四大渔场”之所以能名扬天下,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海产品已经热销国际市场多年,它们的名声是自己实打实打出来的。

  纽芬兰岛附近的海域,本就是大陆架沿海区域,圣劳伦斯河等大河带来了丰富的泥沙,同时这里也有着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再加上北美大陆本就人口稀少,由于人口因素和生产条件的历史因素限制,导致人类对这片海域的开发较少。

  纽芬兰渔场以加拿大带的纽芬兰岛命名,中文“纽芬兰”是英文“New found land”的音译,英文本意是新发现之地。

  在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发现了北美新大陆,而这里正是由欧洲航海家之一约翰·卡波特(意大利)在1534年发现的。和欧洲殖民者在北美新大陆的操作一样,纽芬兰岛一经发现,岛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主权,这片区域很快成为了欧洲殖民者的“后花园”。

  在欧洲人看来,纽芬兰渔场给岛屿原住民的主权属于岛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纯粹就是一种“奢侈的浪费”。按照当时发现这里的欧洲人的话来说,这里鱼类资源丰富的程度已经到了“难以想象”和“令人费解”的地步:

  “我们坐船来到这里,踩着鳕鱼的背就能走上岸,不需要特意捕捞和垂钓,只要将篮子扔进水里再捞上来,肥美的大鱼就能有一整筐。”

  欧洲人之所以对纽芬兰海域有这样夸张的描述,是因为相比之下,当时欧洲人过的是多么“穷困潦倒”:作为靠海吃海的海洋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欧洲本地的渔业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让喜欢吃鱼的欧洲人“无鱼可吃”,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要开拓新的资源供给欧洲人生存,也是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原因之一。纽芬兰渔场的发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欧洲人“无鱼可吃”的尴尬局面,百年来,这里养育了大半个欧洲的居民,“世界第一渔港”的名号也从此而来。

  高中地理课本上,纽芬兰渔场与其他三大渔场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渔场”,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其真实性,这是因为过去的纽芬兰渔场的确名副其实。

  注意,是“过去的”纽芬兰渔场,而非现在的:如今这片昔日的“世界第一渔港”,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甚至面临着“断子绝孙”的残酷局面。

  自从纽芬兰渔场被欧洲人发现后,爱吃鱼肉的欧洲人就好像来到了“糖果世界”的“熊孩子”:他们不仅要吃尽纽芬兰的“糖”,还要把这些“糖”装在口袋里;甚至自己吃还不够,还要邀请其他“熊孩子”来一同破坏这个美好的“糖果世界”,美其名曰“分享”。全然不顾纽芬兰渔场的生态系统,这直接导致了鱼尽虾灭、断子绝孙的灾难性后果。

  直到纽芬兰加入加拿大后,当地竭泽而渔的情况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了更好的保护纽芬兰渔场,加拿大于1977年设立了自然保护区,范围覆盖纽芬兰渔场附近200海里的区域,此举直接阻断了除加拿大外所有国家在纽芬兰渔场的捕捞作业。

  有的人可能要问,不是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吗?怎么是除了加拿大外的国家渔船,不应该是所有的渔船都禁止入内吗?事实正如大家想的最坏结果一样,虽然其他国家的渔船不再能前往纽芬兰渔场,但加拿大本国在纽芬兰渔场的捕捞作业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原本经过几十年的现代捕捞作业后,纽芬兰渔场的生态系统已经摇摇欲坠了,只要加拿大政府能真正把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落到实处,纽芬兰岛屿附近海域的生态系统就有可能恢复到自然状态。

  但可悲的是,加拿大政府只是象征性的颁布了一些捕鱼限额,血淋淋的事实是:本国渔民对当地鱼类资源的贪婪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结果可想而知,90年代后的纽芬兰渔场事实上已经没有鱼了。

  昔日的“世界第一渔港”如今不仅名存实亡,甚至连鱼场都算不上了,当地水域“死水一片”,曾经铺满海面的鳕鱼早已不见踪影,与以往生机勃勃的景象相比,真的是触目惊心,讽刺至极。现在的纽芬兰渔场连有鱼都是奢侈,更别提恢复昔日渔获遍地的盛景了,简直是难如上青天。

  也许外国捕捞者本就不顾及疯狂捕捞渔获的后果,毕竟不是在他们本国,但当地渔民看到现在的情景,他们无疑是最伤心的。

  除了渔民,加拿大本国政府也更为惋惜,如果他们当初能把自然保护区的措施落到实处,也许就不会产生这样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本国GDP也就不会受到这么大的影响,这直接波及到了加拿大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如果往深处讲,纽芬兰渔场覆灭的本质,根本上是人类与大自然没有做到和谐共生。不论是在纽芬兰渔场捕捞的渔民,还是加拿大本国政府,都没有把自己视作是大自然母亲的孩子。

  他们虽然尝到了大自然借助纽芬兰渔场,给人类世界带来的“甜头”(丰富渔获),但他们没有感谢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没有一颗感恩之心,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反而心生贪婪:

  疯狂捕捞渔获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纽芬兰渔场的自然产出量,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纽芬兰渔场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崩溃,鱼类资源不再循坏,最后几近消失,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母亲对人类的惩罚,我们实在罪有应得。

  因此,我们必须从纽芬兰渔场的覆灭中吸取教训,认识到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灾难性破坏,体会到适度捕捞、设置禁渔期等措施对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纽芬兰渔场这个“世界第一渔港”的故事讲完了,但人类与大自然母亲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人与自然如何做到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

  作为中国人,在看完纽芬兰渔场的故事后,想必我们更能理解国家在大河、大海设置“禁渔期”的必要性了。

  不论是长江自从2020年起10年长达的禁渔期,还是舟山渔场(我国最大渔场)每年两到三个月的禁渔期,亦或是其他对鱼类资源的保护措施,它们都经过了科学家的科学评估,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不仅要充分相信我们的政府,更要理解政府做出“禁渔”的一片苦心。

  当然,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要牢牢遵守国家“禁渔”的严格规定。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尽可能竭尽全力去保护河流、海洋的生态环境。个人要做到日常垃圾分类投放,企业要做到不私排废水,当地政府要做到科学指导本地渔业健康发展。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